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可行方案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804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804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时间:2024-08-07  来源: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关福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我市高标准农田防灾能力的提案,经会同市气象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有关政策情况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有关规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田间监测等,明确田间监测主要为监测农田生产条件、土壤墒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农业投入品、作物产量、农田设施维护等,田间气象站点服务于农业生产,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范围。

  我委会同气象部门推动完善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聚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耕地质量,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有关规定,充分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站点等设施配套气象监测设备,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探索气象监测和耕地质量监测设施管护机制。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对于气象监测设施已有专项建设资金和管理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避免重复投入;需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安排的,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及气象监测有关规定,与耕地质量监测设施等同步建设实施。三是强化监测信息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农田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强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按规定及时发布监测信息,为指导促进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委将逐步完善高标准农田气象设施配套和信息服务,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一)打造完善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网。以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利用为导向,建设涵盖多要素气象站、作物自动化观测、农田遥感监测等设备的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网络,实现对不同种植模式、不同种植区域、不同种植品种等农业生产环境的精细化监测,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完善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遥感监测平台,利用卫星遥感进行生态与气象监测,在基于上述环境变化监测与评估基础上,建立信息库。

  (二)完善高标准农田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推进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天津市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系统,构建基于气象要素的干热风、连阴雨、渍涝、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研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系统,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的精细网格化预报预警,为高标准农田构建普适性的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预警技术框架,解决预报精准度和服务提前量的问题,有效支撑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全链条气象服务,为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奠定基础。

  (三)高位推动高标准农田气候资源评估工作。在气候变化尺度上和气象风险层面上进行高标准农田气候资源科学评估,建立科学完整气象评价体系标准,为农业规划和生产计划提供“以资源定规模、以风险划边界”的数据支撑,从根本上提升天津市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为气象助力粮食生产趋利避害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四)凝聚合力提升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水平。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部门数据深度融合共享,逐步有序解决智慧农业发展的数据堵点问题,变数据为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和效率。基于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切实实现高标准农田农业气象业务产品统一制作,气象服务数据与产品“一张图”。利用农业气象、地面气象、遥感等多源数据,研发市、区地块级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场景,开展针对性农业气象服务,解决信息安全发布问题。研发基于用户画像技术的手机服务端,精准推送服务信息,做好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的深度挖掘。

  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继续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

  


原文链接:https://nync.tj.gov.cn/ZWGK0/JYTABL152022/202408/t20240807_669404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美丽乡村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美丽乡村在线网 mlxc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