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20年艰辛保护 筑牢“中华水塔”
时间:2023-02-09 来源:新华社 作者:佚名
新华社西宁2月8日电 题:三江源:20年艰辛保护 筑牢“中华水塔”
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柳泽兴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从这里起源,一路奔向远方。这块地理高地,就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今年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周年。从建立自然保护区,到设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再到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历经20年保护建设的艰辛探索实践,集中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
20年艰辛保护生命之源
约古宗列盆地,母亲河黄河的源头。立春已过,这里依然滴水成冰。冒着风雪严寒,藏族牧民尼格一行7人,骑着摩托车开始一天的巡查监测,守护源头生态。
“虽然天寒地冻,但对那些夏秋季节进不去的湿地草滩来说,却是巡护的好时机。”从小在黄河源头长大,尼格对生态有着深刻体会。“小时候黄河源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我们家要到2公里外的河流去找水。”
三江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一度退化恶化,河流频频断流,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动物锐减,水源涵养能力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威胁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03年1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风光。新华社发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过去隶属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三大江河源头区域,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整体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实行完整保护。
从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到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正式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到设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成为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首……

三江源国家公园风光(2020年6月28日摄)。新华社发
20年间,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实现了三个跨越,迈上了三个台阶。范围不断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态,转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冰天雪地,寒风凛冽。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人员邓海平蹲在寒风中,双手握着热好的奶瓶,给一群小藏羚羊喂食,这是严寒中的可可西里最温情的画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疯狂盗猎,可可西里地区的藏羚羊数量曾锐减至不足2万只。数十年来,专项巡山、持续反盗猎、野生动物救护等不间断开展。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拍摄的扎陵湖风光(2022年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如今,藏羚羊恢复到7万多只,“美丽的少女”可可西里恢复了她亘古的宁静。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平静而悠闲地栖息生存,成为青藏线上的一道靓丽风景,三江源真正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生态、生产、生活共赢之路
建立国家公园,意味着对三江源生态实行最严格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青海省对体制试点范围内6类15个保护地,进行了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同时,着力破解“九龙治水”,将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目标。
经过五年多的试点探索和一年多的建设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三者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之路。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拍摄的“万里长江第一湾”(2021年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介绍,体制试点以来累计投入67亿元,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022年又投资近3.2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实施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原补播、封沙育草、湿地保护等生态治理工程,实现增草、增绿、增水;
园区内48宗矿业权全部退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抚平生态疮疤,彻底解决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
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尼玛扎西,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牧民,家住“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北岸。这里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核心区。
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名生态管护员,尼玛扎西每天在放牧自家牛羊的同时,也承担捡拾垃圾、巡护湖泊草场、巡查和保护野生动物等职责。

三江源国家公园风光。新华社发
“这些年,扎陵湖的水越来越大了,坐在家里就能望见湖水,藏野驴、藏狐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家乡的风光越来越美了。”尼玛扎西说。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4个县17211户牧民家庭。四县过去均是深度贫困地区。2018年起,青海省政府每年拿出3.7亿元,每户安置一名生态管护员,每月收入1800元,仅此一项三江源的民众户均年增收21600元。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在巡护中。新华社发
和尼玛扎西一样,三江源国家公园数以万计的生态管护员们,作为三江源的世居居民,成为国家公园的“园民”。他们在守护好家园的同时,保护三江源自然生态,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说,作为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了“中华水塔”,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贡献出“青海方案”“三江源模式”,更让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吃上生态饭,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阿松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牧民,他常穿一件印有雪豹图案的T恤衫,展示他对雪豹这种神秘“大猫”的喜爱。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拍摄到的雪豹。新华社发
在峡谷深处连绵的群山上,阿松布设的红外相机曾在同一点位拍到两种“大猫”——雪豹和金钱豹的影像,让他引以为豪。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拍摄到的金钱豹。新华社发
“生态好了,我们的日子才会更好。”这是同乡牧民桑周从事自然体验3年多最深刻的感受。
2019年,昂赛乡获得三江源国家公园授权启动自然体验特许经营试点,这是我国首个在国家公园开展的特许经营试点项目,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的桑周家成功申请为接待家庭。他担任本地向导,带领访客欣赏自然景观、观赏野生动物、体验牧区生活……牧民变导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内拍摄的昂赛大峡谷(2020年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接待自然体验者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拍摄各种野生动物。“以前珍稀动物比较罕见,现在生态好了,雪豹、白唇鹿等野生动物都成了大家镜头里的常客。”2022年,桑周家接待了3批自然体验者,增收1万多元。
青海省委党校教授马洪波说,“国家公园”这一概念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广大群众在生态保护中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在生态保护中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江源国家公园风光(2016年8月20日摄)。新华社发
浩瀚雪域,群山逶迤,鹰击长空,河湖纵横……
监测显示,近年来,青海向下游输送水量呈增多趋势,而且量足质优。
2023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青海已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
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在江河源头撒欢,猎隼、黑颈鹤、斑头雁、兔狲、藏狐等精灵在草原争相出镜……
如今的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相关文章
- 无锡市开展节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调研指导
- 宿迁市开展春节期间草莓质量安全专项风险筛查
- 苏州市吴江区顺利完成土壤类型野外校核工作
- 骆马湖渔政:执法“组合拳”打好冬季“护渔战”
-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告第1号(2025年执业兽医资格...
- 省植保植检站组织开展瓜类检疫性病害联防联控
- 探索“五聚模式” 彩票公益金全面赋能黑林镇乡村振兴
- 江苏洪泽湖:保持“动态清零”高压态势,推动禁捕秩序...
- 省农业农村厅开展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活动
-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开展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
-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多维度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守好“关键点” 严防“节日病” | 骆马湖渔管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