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经典案例 >广元青川:9.6万蜂群进入酿蜜期 “甜蜜事业”助力乡村振兴

广元青川:9.6万蜂群进入酿蜜期 “甜蜜事业”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07-14  来源:四川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1

  翠色的山林从山顶流淌到谷底,直至淹没褐色的岩石,位于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辖区的大熊猫公园唐家河片区,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甜蜜”的致富产业。

  唐家河蜂蜜,是青川县的著名特产。青溪镇,青川县中蜂产业发展的重点乡镇,按照全产业链思路,全镇持续助推中蜂产业高效发展。这里酿造的蜂蜜,风味独特、野味浓郁,具有异样的可口甘甜。

  时下,正值酿蜜时节,蜂农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借地养蜂 带动集体经济增收

  7月4日9时许,在位于唐家河水池坪天然林保护站附近的金桥村养蜂基地内,蜂鸣阵阵。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蜂箱在树林下整齐摆放,成群的蜜蜂围绕着蜂箱飞舞。

  今年52岁的蜂农陈兆秀穿戴好面罩、长衣裤以及手套后,打开蜂箱取出蜂巢,用刀割下蜂蜡,放置摇蜜机内。一会儿,半桶甜蜜的蜂蜜就摇制出来,再用一层纱布进行过滤,就得到最后的蜂糖。蜂糖色泽金黄,用瓢盛起倒下的时候,显得十分黏稠,还能闻到淡淡的花香。

  “唐家河自然生态环境美,蜜源丰富,有野生药材党参、天麻、杜仲和椴树等300余种蜜源植物,野外放养蜜蜂酿制而成的蜂蜜,风味独特、香味浓郁。”青溪镇金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朝阳说,唐家河无村民居住、无农作物生产、无任何工农业污染,林区蜜源植物非常丰富,面积大、种类多,是大自然赐予的发展中蜂产业的宝地。

  为带动保护区周边群众致富增收,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保护区周边村落免费提供养蜂场,金桥村就是受益村落之一。

  “2017年开始,我们村就在保护区内借用蜂场养蜂,由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投资经营。”李朝阳介绍,截至目前,金桥村在唐家河发展中蜂共700余箱,年可产蜜7000余斤,综合产值达40万元,有力地壮大了该村集体经济收益。

  规模养殖 困难党员实现致富

  在青溪镇,中蜂养殖不仅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收益,还带动了当地一批养殖大户致富增收,今年48岁的贾友福一家就是其中之一。靠着中蜂养蜂产业,贾友富供养了一名大学生,还走上了富裕路。

  每天早饭过后,贾友富就骑着三轮车带着妻子到养蜂基地走走,查看蜜蜂出群,检查蜂群及进蜜情况。成群的蜜蜂嗡嗡飞舞,贾友富习以为常,任凭蜜蜂爬满手臂。他高兴地说:“现在的好日子,都得益于这一群小蜜蜂。”

  2015年,贾友富患脑瘤,先后多次手术,需长期服药和定期常规检查。因他的患病,这个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高昂的医疗费用更是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在病情稳定后,贾友富不等不靠,积极联系落衣沟村干部帮忙协调,在唐家河内养殖中蜂。

  “手术后,我不能干体力活,我就想到了养殖中蜂。”贾友富说,他出生在养蜂世家,很小的时候就会采蜜,但以前养蜂经济效益较低,以至于他家养蜂产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现在蜜蜂养殖成了朝阳产业,大病初愈后,他就想到了壮大养蜂产业。

  2015年下半年,贾友富开始大规模养殖中蜂。截至目前,他分别在落衣沟村、唐家河内建立了2个蜂场,养殖中蜂320箱,年可产蜜3000余斤,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

  规范管理 将“小蜜蜂”发展成大产业

  “包装采用蜂蜜的黄色做点缀,新增熊猫元素,给人带来愉快、温暖、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视觉感受同时,还凸显地域特色。”“蜂蜜采收应在主要蜜源植物的流蜜期的晴天进行。蜂箱内子脾上贮蜜区蜂蜜95%封盖时,即可取蜜。”今年5月下旬举行的唐家河蜂蜜新品包装和标准发布会,发布了唐家河蜂蜜新品包装及《唐家河蜂蜜生产技术规范》《唐家河蜂蜜质量标准》,将青川县中蜂养殖产业规范化管理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青川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把中蜂产业作为全县“2+3+3”农业特色产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实现蜂农持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青川县养殖中蜂9.6万群,年产蜂蜜580吨,产值1.35亿元,全县共发展中蜂养殖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74个、蜂产品加工营销企业6个,培育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

  下一步,青川县将进一步扩大中蜂养殖规模,加强资源保护,强化技术推广,拓展营销渠道,推进“蜂旅融合”发展,将“小蜜蜂”发展成大产业,让“甜蜜事业”成为青川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美丽乡村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美丽乡村在线网 mlxc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